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2010年第2期

蚌埠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
姚荣英  陶芳标[1]  庄颖  韩慧   周纯先
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蚌埠 233030
 
摘要目的 了解蚌埠市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便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在校学生3 320名(男生1 550名,女生1 770名,年龄19.58±1.366岁)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和亚健康状况。数据分析采用c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46.0%。躯体亚健康报告率为30.0%,其中三个维度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27.0%、42.0%和34.1%。心理亚健康报告率为36.5%,其中三个维度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68.6%、35.5%和85.8%。对亚健康症状报告率有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类型、父母亲的健康状况。结论  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较高。单亲家庭和父母亲健康程度低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亚健康  大学生  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ngBu city
YAO Rongying, TAO Fangbiao, ZHUANG Ying, HAN Hui, ZHOU Chunxian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somatic sub-health symptom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family factors on them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health.  Methods  Based on stratified, convenience cluster sampl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mong 3 320 students from 2 universities of Bengbu city, which contain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and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 . c2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symptom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all sub-health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was 46.0 % . Of the students 30.0% reported physical symptoms and the rates of physical inactivity,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immunity decline were 27.0%, 42.0% and 34.1%, respectively. Of the students 36.5% reported mental symptoms and the rates emotional symptoms, behavioral symptoms and social adaptation problems were 68.6%, 35.5% and 85.8%, respectively. The main family factors influce sub-health symptom were family type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parent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ub-health symptom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very high. The risk factors for sub-health symptoms were single-parent family and lower health level of parents .
Key words:  sub-health, university student,family factors
 
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第一状态)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态)也只占20%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可见这一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国内学者称为“亚健康状态”[1]。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由社会、心理问题引起的亚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不少青少年也被卷入亚健康的行列[2]。而在校中学生和大学生在青少年中的比例很大。为了解目前我国在校大、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于2008年1~12月,在全国9个城市(哈尔滨、北京、太原、蚌埠、鄂州、绍兴、重庆、贵阳、广州)的大学生和城乡普通中学生中开展调查,追踪观察1年。本文资料来源于2008年1~3月蚌埠地区大学生的的亚健康状况及其相关资料。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方便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1所为综合性大学,1所为医学院校。由于大部分4年级学生在校外实习,仅对1~3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抽样,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抽取2~4个班,班级所有学生均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3 320名,年龄(19.58±1.366)岁。其中大一1 121名,大二1 074名,大三1 125名;男生1 550名,女生1 770名。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1.2.1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家庭环境因素  人口学特征包括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户籍和年级。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主要陪伴人、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健康状况、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等。主要陪伴人一项,调查对象对此项的调查目的发生误解,结果中对此项不作分析,其中父母亲健康程度为大学生自己的评价,分为差、一般和好三个等级;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分为低、一般和高。
1.2.2大学生亚健康症状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评定亚健康相关症状。该问卷由71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2个领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其中躯体亚健康32项,包括躯体活力不足(11项)、生理功能低下(11项)和抵抗力下降(10项)3个维度;心理亚健康39项,包括情绪问题(17项)、品行问题(9项)和社会适应困难(13项)3个维度。每个项目设6个评定等级,分别赋1~6分,每个等级的意义分别是:1为没有或持续不到1周,2为持续1周以上,3为持续2周以上,4为持续1个月上,5为持续2个月以上,6为持续3个月以上;项目的设置均为反向,得分越高表示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筛查的标准为项目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判定为亚健康症状[4]
1.2.3调查方法  首先对课题组的调查人员和2所学校的协助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要求。然后协助人员负责维持纪律,保证被调查人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员负责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并告知所有调查内容都将严格保密,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集中填写,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侧检验,= 0.05,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亚健康报告率的影响单因素分析时采用Pearson c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
 
2结果
2.1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
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报告率为46.0%(1 527/3 320)。躯体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30.0%(996/3 320),报告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27.0%(413/1 527)、42.0%(641/1 527)和34.1%(520/1 527),三个维度都具有亚健康症状的人数比例为9.8%(149/1 527));心理亚健康报告率为36.5%(1 212/3 320),报告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68.6%(832/1 212)、35.5%(430/1 212)和85.8(1 040/1 212),三个维度都具有亚健康症状的人数比例为29.1%(353/1 212)。
2.2大学生人口学特征与亚健康症状报告率
由表1可见,不同人口学的大学生身心亚健康报告率差异无显著性(